【2016政策白皮書】永續農業:農村發展,城鄉共好,綠色餐桌

永續農業:農村發展,城鄉共好,綠色餐桌

農村,是小時候的玩耍記憶,是過年回阿嬤家的手藝滋味,是未來退休的田園夢想。農鄉,承載了過往的回憶舊夢,也是未來烏托邦的寄托。諷刺的是,對於正在求學、工作、奮鬥、打拼、生活的我們來說,農村並非當下也絕非此處。

 

如果我們有勇氣面對此處當下的農村,我們看到的是派系黑金橫流,工業污染與家庭廢水滾滾灌入田圳,政府順勢違法徵地搶水,與財團共舞著滅農開發大夢。就算我們以為農鄉是過去、是他處,她卻又與我們當下的日常生活習習相關,例如我們三餐飯菜就是來自農鄉的勞動生產。農鄉一絲一縷,透過食物與我們有最直接的關連。我們在城市生活的精神氣力,也必然與農村的發展結構有著最根本性的關連。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隨著都市化的進程,農鄉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為了減緩都市過度擴張的失衡傾斜,台灣採取了「客廳即工廠」的鄉村工業化的政策,吸納農村勞動力,並將部份的發展機會留在農村;回首半個世紀前的鄉村政策,我們看到鄉村工業化帶來農村中小型企業的就業形態,雨露均霑式的發展與相對均衡的所得分配,平衡了城鄉經濟的落差,但星羅棋布的鄉村工廠也為農鄉環境帶來沉重的代價。2000年後,再因農發條例為農地開發大開後門,以及台灣正式進入WTO,農鄉願景更是萬劫不復,從此成為資本財團俎上肥肉,任其剝削宰割。

 

台灣農村問題盤根錯結,但若放眼全球,我們農村發展有其特殊的歷史成就與環境代價,隨著新一波自由貿易的全球整合壓力,我們沒有其他選擇,必然要在團結抗爭與國際另類發展的經驗中,尋思本土的解方。

 

註:以下為了行文方便,農民一詞亦適用於從事農耕、漁業、畜牧與農產加工,或其他鄉村區域相關產業的人。


 

‧ 捍衛糧食主權,保障小規模農耕

當今食安問題的根本原因就是食品工業化後打破了原有食物的生產模式,為了要大量生產、遠航運輸、長期保存,讓食品化工業十分發達。然而,食品化工的進化,卻也讓台灣食安風暴層出不窮,為求暴利,不肖商人最常以假亂真,攙偽假冒食品層出不窮。農業工業化與食品市場的逐利投機操作,只有生產者與消費者共同從資本財團的手裡,奪回「我們想吃什麼?我們想種什麼?」的自主性,才有可能擺脫食安風暴的陰影。

 

台灣綠黨主張:

  • 捍衛糧食主權,拋棄農企業高投資、高風險的慣行生產方式,鼓勵農家以小規模生產的方式,在友善環境與生態永續共生之原則下,生產安心且符合文化意涵的食物,並有權利獲得公平合理的生產價格。
  • 食物並非商品,健康、安全、營養的食物應以人人可負擔之價格,提供全民食用。
  • 基於認同小規模農耕的社會意義,以及環境友善的生產方式對生態環境之助益,政府應多積極補貼「生態補貼」或是「對地補貼」,鼓勵具有正面生態外部性之生產行為,也提供農民多元的收入基礎。
  • 調整農業預算:農民福利津貼與年金制度整併,相關預算移至內政部或相關福利單位全盤規畫,農委會之預算則在環境永續共生之前提下,應多積極進行「綠色補貼」,鼓勵友善環境之生產行為,補貼農業生產的正面外部性,降低健康食材的價格,人人皆可享有充足營養的平價食物。

 

‧ 保護優良農地,維持農業生產命脈

因應石油危機與極端氣候,台灣農業在「量」上應提高糧食自給率,在「質」上應以糧食主權為核心,倡議人人皆有權食用安心友善的食物,農民也能確保其生計與勞動權益。但沒有保護好優良農地,以上皆為空談。

台灣農地正面臨鯨吞蠶食的困境,政府財團總是以「科技園區」、「都市計畫特定區」之發展虛名,以數百上千公頃之規模,催毀廣大良田與農村社群網絡,提供資本利滾利的炒地皮天堂。另方面,因為農發條例開了後門,鄉村生產地景搖身成為豪華農舍的歐風田園背景。在資本不留餘地的盡情炒作下,台灣近十年已失去上萬公頃良田,保護農地已是刻不容緩的社會共識。

 

台灣綠黨主張:

  • 農地有其多元的生態功能、社會意義與文化價值。台灣目前之工業區與都市計畫皆已超過實際需求,導致不當閒置或投機炒作等惡性循環。政府應廢除區段徵收惡法,以聽證會之形式,在公益性與必要性之原則下,禁止農地之浮濫開發。
  • 地方政府也可適時承擔「土地儲備制度」之角色,確保新進農民或青年農民,能以合理的價格承租農田與永續耕作之權利。
  • 全面檢討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與區域計畫,訂定鄉村規劃準則,讓鄉村地區居民有適宜的農業生產與生活居住環境,免於工業污染的威脅,並享有水、電、交通、衛生醫療、通訊等完整的公共設施之服務。
  • 落實農地農用規範,以確保農業生產空間的完整性。另外,針對鄉村居民的生活需求,應納入鄉村規劃發展系統,定期通盤檢討,在合理與永續的原則上,可適度調整提供鄉村住宅與各種公共設施的需求,讓農鄉生活也能擁有整合式的規劃服務。

 

  • 保障農民收入,活絡農村人力

台灣長期忽略農業,農業的勞動力老化、農村人口流失,農家生計困難,農村農業凋蔽,成為當代農村的重要問題之一,也是糧食主權的危機。綠黨認為,農民收入提高,有助於號召離農的二代回到農村,更可吸引青壯年人口投入。政府推動農業轉型,不能獨大大型企業農,需兼顧公平正義原則,還給老農公道,照顧小農權益。

 

台灣綠黨主張:

  • 積極輔導農民雜糧轉作
  • 逐年提高糧食自給率、降低黃豆、小麥、玉米等雜糧進口數量
  • 提高水稻雜糧收購價格,讓農民獲得應有的利潤
  • 阻止大型盤商聯合壟斷糧食蔬菜市場,讓農民獲得應有利潤
  • 針對環境優良地區,劃設專作區,透過生態補貼來提高專作區的地租和契作價格
  • 推動農損保險制度,降低農民因天然災害遭受之損失
  • 改革現行老農津貼補助,整合目前依職業分立的退休金制度,改為國家介入建置的雙層式健全年金制度:一為基礎國民年金,二為與所得相關的附加年金。

 

‧ 掌握水、土、種子與在地農法,奪回食物的自主權!

方便快速又低廉的跨國農糧系統,剝奪了我們飲食的自主權。例如惡名昭彰的孟山都跨國財團,從基改種子、化學肥料與農藥,由上至下掌握了農民的經濟生計,並賠上廣大消費者的健康風險。生產者與消費者只有共同合作,重新掌握水、土、種子、傳統農法與加工手藝,才有機會奪回餐桌的自主權!

 

台灣綠黨主張:

  • 基改食品全面退出台灣。農政單位為因應極端氣候危機,加強推廣保留台灣原生作物,鼓勵農民保種。
  • 為確保農業生產環境,除了保留農地之外,亦應落實農業用水先於工業用水之優先性。並逐步實施灌排分離,隔離污染水源進入灌溉與生產系統。
  • 鼓勵農民保存與發展農、漁、牧的在地知識與相關生產資源。
  • 要求食品加工業者公開透明其添加物資訊,保障消費者飲食健康。
  • 反對自由貿易與遠端農糧供應體系,鼓勵本土雜糧復耕,活絡農鄉經濟。

 

‧ 食品安全應從源頭管制

食品工業化後打破了原有食物的生產模式,為了要大量生產、遠航運輸、長期保存,讓食品化工業十分發達。然而,食品化工的進化,卻也讓台灣食安風暴層出不窮,為求暴利,不肖商人最常以假亂真,攙偽假冒食品層出不窮。現行的〈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從1975年以來,已歷經了13次修法,每次修法常常加重刑責,卻無法遏止黑心食品持續上市。根本問題就是現行的食管法破了大洞,當前衛福部並未針對所有添加物都進行健康風險評估,也未掌握原料資訊、欠缺實際的檢驗方法,讓食品安全屢亮起紅燈。

 

台灣綠黨主張:

  • 建立強制型與基準型的「食品身份標準」,透過法規命令由國家定義食品身份。
  • 強制廠商向政府揭露食品所有成份,讓政府提前進行風險評估與管理。
  • 不宜人食用的原料及產品,就不應該使用及上市!
  • 設置獨立的食安委員會,編列相關預算、人力來落實食品安全的管制。

討論/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