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台灣新政治(第十七屆中執評委的實踐方針)

文字、題字by 李根政 台灣綠黨共同召集人

近來,社運參政漸漸成為浮上檯面的話題。但其實,社會運動天天都在碰政治,努力在狹小的政治空間中改變政策,只是當前更加深刻的理解應該突破政治瓶頸,改造政治文化,挑戰家族政治、權貴集團。

從反工業污染、都市更新、土地徵收、道路開發、關廠工人、BOT、高速公路電子收費…,種種弱勢運動都碰到了相同的情境,政府以經濟發展之名,透過法律、國家暴力合法的圖利財團,欺壓小老百姓,其後果是破壞環境、劣化就業、勞動權、搶奪弱勢者居住權,顛覆了基本的社會公平底線,持續擴大貧富差距,讓整個社會的憤怒處於爆炸邊緣,當七成的民意支持廢核,馬江政權卻推出鳥籠公投案,還意圖強插燃料棒,更讓民主變質為一種權謀暴政。同時,國民黨、中共聯手組成的跨海峽政商媒集團,更已引發國家生存、民主、言論自由倒退的危機,讓公民社會的基礎,猶如在流沙之上。

在此危機意識下,尋找政治出口—籌組新的政治勢力是必然趨勢。然而,台灣需要的新政治是什麼?人民要的只是厭惡二大黨的舊勢力重組嗎?在封殺新興、小黨的選制中,這波社運政治化的運動,能否突圍而出?

台灣,由數個豐饒但有限的大小島嶼組成的國家,已是我們和後代子孫安身立命的共同家園。然而,國家內部的族群和認同矛盾始終存在,來自中國的統一威脅則日益逼近。

如何面對國家認同問題?筆者認為台灣數十年來的環保運動正在實踐一條出路。從鄉村到城市,從山林、平原和海之濱,台灣人民由個人、社區、社群到社會,讓「愛台灣」不僅是政客口中空洞的口號,而是前仆後繼保衛鄉土的真實行動,而行動的過程,不斷呼求落實到每項公共決策的深化民主,捍衛當代利益及跨世代的正義, 筆者認為,這波運動不僅在創造台灣的新價值,更將影響產業經濟政策,也正在產生根植於土地認同,堅定的國家意識。

百年來奠基於「人民當家作主」,為反抗被殖民、壓迫而產生的台灣意識,如果能和這波土地認同運動,加上人權、自由民主、社會公平的普世價值,就有可能建立起一個進步國家的骨架和血肉,成為有根的文化活體。我認為,這是新政治要引導的新價值。

然而,要實踐這波新的政治運動,不能只有曇花一現式的選舉操作。首先要集結已經在草根、街頭、社區進行社會改造,抵抗不公平、不公義,持續進行民主深化,開創社會新價值的各界人士。透過扎實深入的社會對話,在價值理念、政策、日常實踐等層次,認知彼此的差異,尋求共識,將台灣累積的進步社會力,厚植為新政治勢力的土壤與養份。

其次,政治工作者的意志、格局和視野,將會決定一個政黨發展的取向。因而,應集結更多人才共同扛起世代責任,包括擔任候選人、組織工作者、政策智庫等,共同創造良好的政治文化,讓前仆後繼的新世代得以在健康的土壤中,深化民主的價值,體現進步的政治路線。

台灣綠黨源於部分環保人士,引進全球綠色思潮下,基於生態智慧、社會正義、參與式民主、非暴力、尊重多元,不犧牲下一代的永續發展的創新政治價值。黨綱中更自許為:「綠黨是社會運動幹部的組合,代表社會弱勢族群的聲音和理念。綠黨定位為社運團體的政治代理組織或工具。」因而,社運的政治化本就是台灣綠黨的一貫主張,但多年來的政治實踐並非十分順利,也未真正具有廣泛的社運代表性。對於這波籌組新政治勢力的運動,綠黨將以正面、開放的態度,謙卑的向草根智慧學習,希望有機會共同開創台灣政治新局。

同時,我們體認到:政治實踐,是透過行動不斷累積選民信賴的過程,這波政治運動,一定要向下扎根,才有可能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