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政策白皮書】長照、托育、照顧、醫療、住宅:一個更好的、平等的生活

長照、托育、照顧、醫療、住宅:一個更好的、平等的生活

根據台灣行政院戶政司的人口資料顯示[1],台灣生育率幾乎呈現逐年降低的狀態,2014年婦女平均只生育1.16個子女。然而,台灣老年人口預估在2025年後比例將超過20%,成為超高齡社會,未來卻沒有足夠的青壯撫養人口來支撐。生育率低的原因包括貧富差距擴大,讓人民買不起房、成日「窮忙」、也看不到自己及下一代的未來;托育照顧資源不足,讓個別家庭(尤其是女性)成為在家庭中的無酬照顧者,或是必須聘請低廉的外籍看護工來填補台灣社會福利的缺口。

 

無論托育、長照、醫療、照顧等,長期以來政府不是放任成為家庭責任或市場營利項目,就是以一條鞭式、門檻極高的管理主義來防弊,卻因此陷入官僚主義並扼殺在地多元的非營利托育照顧服務的發展。

 

台灣綠黨認為,只要是人民基本所需,包括住、行、托育、教育與醫療照顧,都不該成為商品,而是所有人都能享有的基本社會權利。一個更好的生活,不但關係到資源如何分配,更是平等問題。一個更好的生活,不應有階級、性別、國籍、年齡、族群、地域..之分,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有權利擁有更好的、有尊嚴的生活!


‧ 長期照護:平價非商業化的托老體系

托育、托老,原本是國家對人民的基本責任與承諾。然而在兩大黨輪流執政的台灣,照顧的責任被丟到家庭、個人、以及讓服務使用者更不堪的市場。在市場接手下的照顧機制,資本成為弱勢無力者跨不過的門檻。

 

台灣綠黨主張,照顧體制應公共化,國家要承擔起照顧人民的義務,訂出平價的標準,同時負起品質管理的責任。更重要是,照顧服務的普及,不能建立在犧牲照顧者勞動權益的基礎上:照服員、保母、幼教老師的薪水與工時都應該被勞動相關法令保障。

 

再者,照顧責任是個性別文化的議題。由於台灣同工不同酬,以及女性化職業低薪化的現象,當一個家庭面臨照顧責任的壓力,女人往往被迫離開職場。然而,就業,是公民應享有的基本權利,國家不僅僅逃避了應有的照顧責任,同時也剝奪了許多女性公民的就業權利。

 

台灣綠黨主張:

  • 建構社區、優質、平價的長照服務體系,兼顧服務使用者、照顧工作者、家庭照顧者三方之權益。
  • 長照為社會安全網之重要機制,應由國家稅收支持建立。
  • 反對長照產業化,營利事業不得經營長照機構。
  • 建立多元組合民主審議機制,成立「長照服務審議委員會」,由不同社會背景、障別、性別、階級、族群的民眾參與公共決策,委員會決議資訊公開,接受公民監督。
  • 在本地的長照人力足夠提供服務前,外勞應仍是長照重要的人力,但應充分保障外勞的勞動權,包含立即適用《勞動基準法》,讓外勞能有基本工資、工時、休假、休息等。同時,外勞也應能組成工會,以便其能與雇主進行勞資談判。
  • 部分的長照服務使用者,需要密集照顧看護,外勞適用《勞動基準法》後,若使用者所需之照顧服務時數,會佔用外勞法定工時、休假、休息,則國家有義務提供充足之長照服務及合理補助。
  • 現有由個別家庭聘僱的方式,讓外勞完全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公權力保障其基本人權之能力嚴重受限。這樣的聘僱方式必須打破,逐步改由國家直接聘僱,由社區、優質、平價的長照服務體系取代私領域一對一的照顧──聘僱模式。
  • 為提昇長照服務之近便性,同時保障照顧工作者之勞動權益,政府應定期辦理長照有關資源與需求及各類照顧工作者勞動條件之調查,並據以訂定長照服務發展計畫及採取必要之獎助措施。
  • 為減輕家庭照顧者之照顧負擔,在社區建立家庭照顧者支持據點,提供綜合性與在地化的服務;其中家庭照顧者及家庭外籍看護亟需之喘息服務,短期內至少提高到「週休一日」的頻率。
  • 長照政策之規劃執行及預算運用,以及長照人員教育訓練、長照爭議申訴處理等各項措施,皆應注意多元性別、族群之不同需求。定期進行長照政策之「性別影響評估與族群影響評估」,並同相關研究上網公告,依結果檢討調整長照服務之規劃執行。
  • 為保障服務使用者及照顧工作者之權益,確保服務品質,中央及地方應設置「長照申訴評議委員會」,接受民眾申訴;「長照申訴評議委員會」應納入相關團體推薦的不同代表,注意委員之性別比例,公正處理申訴案件。

 

‧ 兒童托育:社區化與非營利取向

長年來政府不論在社會政策與意識型態都將托育責任置於個別家庭,或放任幼托服務高度市場化,成為補教業者營利的工具。例如,目前幼兒園公立與私立比例為3:7,公立幼兒園數量極少且通常招收年紀較大的孩子。2013年,三歲以下小孩的托育費用平均一個月14,752元、三至六歲小孩的托育費用平均一個月7,792元,佔15-64歲女性平均薪資30,539元幾乎一半或1/4的比例。政府一個月兩千或至多五千的現金補貼(諸如育兒津貼或五歲的幼兒園費用補貼)完全無法減輕家庭的負荷,但這樣的現金補貼卻會耗費政府大量預算,排擠了普及托育服務建置的預算。而國際研究早已證實,現金補貼對於生育率提升效果極為有限,反而是優質的普及托育服務才能真正讓人民敢放心生育。

 

台灣綠黨主張托育服務不僅是幫助有小孩的父母能兼顧工作與家庭的重要措施,更是小孩的基本權利。我們拒絕當前從中央到地方政府以現金補貼來「催生」的政策,主張透過建置普及、具在地精神的多元托育服務,創造永續在地就業機會、結合在地食材,讓在地環境、農業、教育、勞動四者緊密結合,並達成家長、小孩與托育工作者的三贏。

 

台灣綠黨主張:

  • 托育照顧應包括出生到孩童12歲前的課後照顧(包括社區保母支持系統、多元的社區托育服務、社區或學校課後照顧系統以及供保母或家屬帶小孩使用的托育資源中心),為小孩及其家庭應得之社會權利,所有托育照顧服務均為非營利,目標是讓六成孩童都能得到公立或非營利托育照顧[2]。提供托育照顧服務責任在地方政府,若有非營利之公益法人或照顧合作社組織願意投入辦理多元形式之托育照顧服務,政府應予協助;而非以各式法條打壓其存在空間。
  • 出生嬰兒涵蓋於社區健康資源並結合現行之有給育嬰假制度,透過專責委員會研究現行育嬰假請領狀況並提出改革建議,讓父母都有權利在家照顧新生兒。社區托育資源中心與健康資源為新生兒照顧者重要的諮詢窗口並提供托育資源,讓父母不會孤立在家照顧新生兒。
  • 地方政府應建置一歲以上幼兒托育服務系統,其形式包括社區保母系統、非營利幼兒園、社區或部落互助教保服務、照顧合作社成立之非營利的多元托育服務(如親師合作幼兒園、合作社員共同發想的托育服務)。
  • 地方政府審議會應落實保母定價機制。在保母系統方面,結合社區托育資源中心,讓社區保母有每週固定共同時間到資源中心活動,一方面讓保母形成支持系統,讓保母不會孤立在家帶小孩;二方面讓不同保母與幼童互相認識,萬一保母無法工作,可將幼童安排臨托給同社區的保母;三方面讓保母督導能在自然情境中觀察保母或幼童,適時發現狀況並給予協助。
  • 修正《幼兒教育及照顧法》一條鞭式的管理條目(如兩歲與三歲不得混齡、幼兒園建築),讓不同形式的幼兒園不因為制式管理條目而成為「不合法」之機構,並讓多元托育服務形式得以發展。
  • 修正《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第10條,讓社區互助式、部落互助式幼兒教保服務不再只是「幼兒園普及前」的暫存狀態。
  • 幼教場域「一師一保」(幼教師與教保員各一)的配置可以讓目前營利業者必須增加其人力成本,並讓私立營利的幼教現場有良好師生比。然而,不論幼照或課後照顧人員資格不應讓第一線照顧工作者無止境地追學歷與證照資格,而應透過帶職帶薪的在職進修,一方面肯定照顧人員第一線工作累積的能力;另方面讓照顧人員專業職能提升並得到專業支持。打破「專業主義」的門檻亦能讓幼照服務成為社區就業機會之一,尤其是讓過去因照顧而必須在家的中年家庭主婦有再就業的機會。
  • 社區托育照顧服務應結合在地農業,讓幼童吃到在地食材、認識在地產業與環境,創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以人為本,提供優質化的公共教育

 

台灣綠黨主張以人為本,提供優質化的公共教育。在教育制度中,有更多機會進行戶外教育,對於教師有更多信任,對於學生有更多開放的學習方式。我們相信,教育不僅僅是一次次的測驗考試。教育應讓學生再一次的發現學習,讓老師從繁文縟節的行政工作中解放。台灣綠黨也主張,受教育是人民的基本權利,我們反對當前高等教育持續商品化,並持續要求高等教育需公共化。

 

‧高等教育:

當前高等教育問題的根源在於過度的私有化、商品化與市場化,我們認為解決之道應當是回歸「教育是人民的基本權利」,而非利潤取向的商品;教育是國家必須透過預算與相關政策工具提供給人民的一種「公共服務」。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機會,有「平等近用權」,在政策制定上不應當以經濟或其它條件為門檻,讓處於弱勢的人無法享有平等的受教機會。

現實上,有七成的大專學生在私校就讀,公校僅佔三成;而國家補助公、私立大專校院有明顯的差距;私校學費更是公校的兩倍;與公校比較,私校學生的家庭社經背景又相對處於經濟弱勢。亦即,我們看到的現象是:大多數經濟弱勢者念私校,繳交了高額學費,又因補助的不均衡導致受教品質無法與公校相比,國家投注相對多的經費給少數社經背景高的學生!這是典型的教育不平等現象。

因此,我們主張:首先,必須擴張公立學校涵蓋學生的比例,第一階段的改革必須將公校的學生涵蓋率提高到六成以上。再者,同時降低私校學費、透過各種政策工具平衡地補助公私學校、藉以提昇私校的教育品質,徹底改變教育不平等的現象。

我們也認為應當在教育公共化的前提下,思考當前少子化的危機。首先,我們主張維持既有數量的大專教師(而不是任其從高教領域中消失),少子化的趨勢便可以逐年降低生師比,從而提高教育品質。再者,學校停辦後所有的剩餘資產,應當回歸到高教使用,使原有的公共資源續留在高教之中(而非任由私校管理者以各種管道獲利)。我們也主張將私校併入公校,或者直接公立化,除了上述所言可以藉此提高公立學校的學生涵蓋率之外,更有助於保留原有的公共教育資源不致於流失,也能均衡區域的發展;畢竟退場的學校大部分皆處於偏鄉區域,而這些區域的學子,基於平等原則,也應有受高品質教育的平等權利。

 

台灣綠黨主張:

  • 提升公立大學學生涵蓋率至少六成以上。
  • 弭平公、私立大學差距:均衡補助,提升私校教育水準;降低私校學費。
  • 因應少子化:保留既有教師,降低生師比;停辦學校資產公共化;私校進行整併及公立化;平衡區域發展。

 

‧高中職教育:

當前就讀高職的學生,其家庭社經條件及國中學業成績,平均皆低於高中學生,高職目前仍是學生次佳的選擇。高職做為打破升學主義、人才分流的重要體制,卻因為教育資源長期投資不足,導致技職教育品質無法提昇,更因大量技職學院(五專、二專)變成大學,形成另一條強化升學主義的通路。無助於多樣人才的培育,壓抑個人生命創造力與發展潛力,對於整個國家社會造成嚴重損失。

我們主張:應該全面提高對高職的投資,提昇技職教育體系的品質,才能根本打破「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升學主義價值。

根據研究顯示,普通高中與綜合高中之辦學成本差異很小,但綜合高中實有一大部分班級為高職類科,理應需要較多教學設備與實習器材等支出,更應充實技職專業師資。

目前就讀高中職的公立學校學生人數超過五成,而私立學校學生數則略低於五成。但公、私立高中學費差距達3.65倍,雜費差距2.59倍;公、私立高職學費平均差距4.17 倍,最多高達6.21倍,雜費差距2.5倍。以辦學成本而言,公立高中職校每生平均在94,926~103,237元之間,而私立高中職則僅65,750元。我們主張,教育資源的分配應公平。

 

台灣綠黨主張:

  • 增加公立高中、職容量,增加對高職的教育投資,如設備、師資、未來就業規劃輔導。
  • 健全技職體系及基礎人才培育。

 

三、中小學:

台灣的中小學教師花費過多時間應付上級單位要求的成果表報及訪視評鑑,其中以教育部的「統合視導」為最大宗。以103年為例,包括教育部及國教署20個司處組的要求共計65個「評鑑大項」、218個「評鑑項目」,合計「評鑑細項」更高達668個;以每年200個上課日計,每個學校平均每天要處理3.3個「評鑑細項」!而這些,還不包括地方教育局和其他單位的訪視評鑑(例如:防治登革熱訪視、交通安全評鑑…)。除了正常的行政工作,還要處理如此繁雜的績效表報,不但壓得學校行政人員(許多為教師兼任)喘不過氣,更排擠了「學校經營」和「支援教學」的原本工作,大大限制了教學品質的改善與提昇。

教育主管機關對學校之績效考核,充滿形式主義,只管表面數字,不問辦學或教育實質效果。

根據2014年之統計顯示,公立學校之「員生比」(職員數:學生數),大學是1:22,高中職是1:68,國中是1:108,國小是1:142,顯見我國中小學之專職行政人員偏低,其中國小最為嚴重。導致,我國中小學教師兼職行政比例過高,不利教學專業之提昇。

公立中小學之行政編制,依班級規模分為大小校4~6級,其中,大型學校之行政人力約為小型學校之3~4倍;然而行政工作卻未依比例減小,以致愈小校,行政負擔愈重,殊不合理。

此外,中小學教育應增加戶外教學比例(環境教育、食農教育等),藉此從小建立與當地環境的連結與認識。

 

台灣綠黨主張:

  • 把老師還給學生,拒絕形式主義的教育視導與考評,致力提升教學品質。
  • 簡化行政工作,行政工作專職化、行政工作大小校要差異化。
  • 增加戶外教學比例,連結在地社區與環境。

 

 

‧ 重建社區健康資源

由於醫療商業化,及健保重醫療輕照護的設計,使得原先由女性負責的醫療照顧式微,包括協助接生的助產士、負責公共衛生、家庭計畫、子宮頸抹片檢查、預防注射公衛護士;同時,也造成都會區診所林立、偏鄉因無利可圖而沒有醫療資源。綠黨主張重建社區健康資源,讓人民健康照護成為基本人權,而非有錢人或都會區的人才享受得到的商品。

 

台灣綠黨主張:

  • 全面檢視醫療預算,扭轉重醫療輕照顧、資源集中大都會的預算分配。
  • 提供公衛護士帶職帶薪在職進修,讓社區公衛護士成為專業的小兒護士、助產士或婦科專長的護士、失智護士或老人護士
  • 在衛生所增設職能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協助評估老人居家或社區空間,讓老人生活更無「礙」,並提供老人更好的健康促進運動。
  • 結合技職體系相關科系的研究與教學,讓技職體系培養幼托、老人學、職能治療、健康促進等與托育及老病照顧相關的重要人才;並讓應用導向研究研發有助老人的運動或發展能讓地區民眾健康促進的可行方案。

 

‧ 社區化的照顧服務

長年來政府不論在社會政策與意識型態都將照顧老、幼、病的責任置於個別家庭,當家庭無法負擔照顧責任時,則由社福移工填補照顧服務缺口或放任照顧服務市場化。綠黨主張透過建置普及、具在地精神的多元托育及照顧服務,創造永續在地就業機會、結合在地食材,讓在地環境、農業、教育、勞動四者緊密結合。

 

台灣綠黨主張:

  • 所有托育及照顧服務均為人民應得之基本權利,所有托育及照顧服務均為非營利。
  • 中央政府應整合衛政、社政與教育資源,並全面檢討與托育及照顧相關之空間建築法及照顧法疊床架屋或互相矛盾之法規並修正之,使在地、多元之非營利照顧有發展的可能。由地方政府首長整合衛政、社政與教育資源與橫向機關之聯繫合作,發展在地、多元之社區化托育照顧服務。
  • 打破「專業主義」迷思,讓托育及照顧服務成為社區就業機會之一,尤其是讓過去因照顧而必須在家的中年家庭主婦有再就業的機會。同時應透過帶職帶薪的在職進修,一方面肯定照顧人員第一線工作累積的能力;另方面讓照顧人員專業職能提升並得到專業支持。
  • 保障托育及照顧人員合理薪資與合法之勞動條件,落實教保並重,避免同工不同酬或同一場域之照顧工作者階層化之情形。
  • 社區托育及照顧服務應結合在地農業,讓受照顧者能吃到在地食材、認識在地產業與環境,創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醫療體制改革

近年台灣醫療體系出現出醫療浪費、人才過勞流失、醫療品質低落等危機,政府面對醫療體系危機,不僅改革力道薄弱、進度緩慢,還忙著帶頭招商引資,強勢急推完全悖離醫療公共性與非營利本質的自經區國際醫療。台灣綠黨主張應為遏止醫院營利化,以及改革健保收支制度改革著手,從根源進行醫療體系改革。

 

1、遏止醫院營利化 保障醫護人員勞權

財團法人醫院設立時,捐贈者已享抵稅優惠,醫院屬公共資產,然而由於法規鬆散,醫院財務缺乏監督,已成不爭事實。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於2013年底指出,全國40個「非營利」的醫療財團法人醫院中,32家有盈餘,年獲利總計達233億,僅18家須額外繳稅。以財團法人醫學中心的平均醫務利益率為例,2005年是負0.4%,2008至2009 年攀升至3到4%,到2010年維持 2.6%,且健保門住診申報量成長4.7%。

 

財團法人醫院也擅長使用利益不揭露、不受監察的董監事會運作、關係人交易等手法,與母集團之間輸送利益,使帳面由盈轉虧。此外,醫院財報並未全面公開,隱藏自費部份,格式也缺乏一致性而難以互相比較,也使得健保改革與總額協商缺乏實證基礎,一再淪為權勢角力和喊價,助長企業型、都會區、大型醫院持續擴張,偏鄉、中小型醫院持續萎縮。
 

即便「醫務收入」和「稅後盈餘」成長,醫院也未優先用於醫療專業人才。以財團法人醫學中心為例,近年醫院人事費用占成本的比率一路下滑,從2005年49.5%、2009年48.2%,到2010年剩47.2%。大醫院持續壓低人力成本,導致醫護人員勞動條件下降、過勞、離職等問題嚴重。如護理人員雖適用勞基法,醫院仍慣性粉飾評鑑人力資料、要求護理人員超時加班、違法排班、規避待命值班費及加班費。國內白班護病比可高達1比10,夜班更可高達1比16以上,導致近4成護理人員不願執業,2012年總離職率一度達到13.14%。
 

未獲勞基法保障的醫師,則以住院醫師過勞最嚴重。根據2013年西醫人力評估報告,醫學中心的醫師每週工時為76.1小時,住院醫師每週工時高達 85.6 小時。重症專科醫師正在出走,轉作風險低、自費空間大的業務。2013 年醫師選科意願調查顯示,年輕醫師興趣前5名為內科、家醫科、外科、兒科、急診科,但考量生活品質、薪資報酬及醫療糾紛後,外科與急診就跌到8名之外。醫療專業人力的崩盤,是人民心中最沉重的隱憂。綠黨主張政府應強化對財團法人醫院的監督稽核,以遏止醫療營利化風氣;並透過醫師納入勞基法,加強勞檢、評鑑等方式,保障醫事人員的勞動權利。
 

台灣綠黨主張:

  • 非營利醫院應對大眾揭露董事會成員身分、利害關係與關係人交易,公布醫院之利益迴避政策與條款,並揭露陳報給國稅局的完整財報。
  • 仿照教育部管理私校掏空的稽核機制,由政府派出常駐的公益監察人,把關醫院董事會,並責成法務機關啟動醫院反貪腐機制。
  • 醫師納入勞基法,將醫師勞動保障從契約改為法治。
  • 落實勞檢、給付、評鑑等多方獎懲,保障勞基法賦予醫護人員的權益。
  • 反對健保特約醫療機構從事國際醫療業務。要做國際醫療,就應該是應全自費的醫療機構,以免增加醫護人員負擔、排擠健保民眾醫療需求。
  • 應刪除《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中與醫療相關的條文。反對自由經濟示範區之健康產業園區,以前店後廠之方式,成為全台醫療機構從事國際醫療業務的仲介窗口。

 

2、改革健保收支制度

以台灣健保支出僅占全國GDP的6.6%,與臨近韓國7.8%、日本10.3%相比,都明顯偏低,與OECD國家相比更是敬陪末座,然而,醫療支出卻不斷攀升。根據健保署統計,國人每年就醫次數高達11到12次,每年醫院門診花費的平均成長率為6.87%、使用CT、MRI等高價檢查的成長率更高達8%。

 

健保會2012年資料顯示,65歲以上人口比例已高達10.91%。重大傷病人口比例成長更快,從86年1.77%到101年達到3.86%,這兩個族群的醫療花費總和就占健保支出一半以上。日本透過基層診所組成整合團隊提供「在宅醫療」只耗用2%醫療費用,但老年醫療費用卻下降了一半以上。

 

國家衛生研究院調查也指出,如果就醫狀況不變,醫療服務提供模式也不變,20年後,台灣醫學中心門診就醫次數將較現在增加92.6%,區域醫院增幅更高達131.43%。住院日也不遑多讓,將分別增加67.85%、93.67%,醫療體系恐將超載崩潰。花費高昂,人民卻沒有獲得健康與醫療品質。根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制定的健康照護品質指標計劃(Health Care Quality Indicator Project,HCQIP),台灣在其中5大類指標中,有3類(初級照護、癌症照護、病人經驗)指標幾乎多排名在中後段。醫療服務模式的革新,已迫在眉睫。綠黨主張應改革健保給付制度,改善目前醫療浪費、重量不重質的根本問題。

 

台灣綠黨主張:

  • 通盤檢討健保給付,不再以協商主導,改為依據醫療科技評估,綜合最佳現有實證,優先針對不同分類下最有效的醫療項目給予較高給付,將錢花在刀口上,有效控制疾病、減少後續醫療支出。
  • 擴大推動家庭責任醫師並落實分級醫療,以論質計酬(Pay for Performance, P4P制)取代論量計酬,誘使醫院不再衝高服務量,轉而配置充足人力、改善重複入院、重複檢查與不當用藥。
  • 公佈醫療品質並製作評比,讓民眾能支持全人照護品質好的醫院和團隊,形成良性競爭。
  • 規畫納入健保給付的在宅醫療。
 


[2] 瑞典2013年之托育照顧服務涵蓋88%之1-5歲小孩(70%公立、18%私立,瑞典所有托育機構均為非營利);83%之6-9歲小孩(74%公立、9%私立);19%之10-12歲小孩(16%公立、3%私立)。

討論/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