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動物、健康的人、永續的環境|綠黨動物保護政策共識》

《健康的動物、健康的人、永續的環境|綠黨動物保護政策共識》


 

  從毒澱粉到毒食用油,從漂白豆芽到基改黃豆,從戴奧辛鴨蛋到抗生素雞蛋,從毒鴨肉到假羊肉,無論素食還是葷食,台灣的食品安全已全面淪陷!我們從層出不窮的食安事件中,逐漸反省過去在拼經濟的主流思惟中,如果也把農業與畜牧業當作特定產業來拼成本、拼效率,那麼犧牲的往往不只是土地生態與動物福利,而是永續生態、環境與人類的危機。

  而在這眾多問題中,畜牧業又觸及如何看待動物生命與福利的哲學問題,亦讓動保政策更複雜難解。畢竟,大多數的人需要從肉類攝取動物性蛋白質,做為維持生命成長與延續的必要營養元素,在無法全民茹素的現實中,我們能提出怎麼樣的動物福利政策?綠黨在10月23日舉行「動物保護政策焦點座談」,邀請了台灣動物社會研究社的朱增宏執行長來協助綠黨思考動保政策。整場座談除了將焦點放在與我們切身相關的農場經濟動物以外,也研擬毛小孩(同伴動物)與我們的生活空間與相處方式。綠黨主張,在農場經濟動物上,要保障動物權利,首要落實動物福利,翻轉工業化畜牧的模式,讓動物能夠健康自然地生活。在同伴動物上,從源頭施打晶片以利掌握飼主,改善收容所的環境,進行生命教育與飼主教育的推廣,讓人與動物都能在這個環境中好好生活永續生存。

回歸小農生產,確保動物福利
  
  我們雖然吃肉,但大部份的人,並不直接「殺生」,在社會的專業分工裡,有屠夫與屠宰場為我們代勞。過於便利的現代生活,或許就是讓我們不需直接面對動物的生命,是生是死於我們而言,都是太遙遠的異化關係,只是85元排骨飯或是90元雞腿飯的選擇。我們無需照顧生命的成長,也無需承擔生命的死亡,這種疏離感,更因工業化畜牧的擴張,造成動物福利、食物浪費、全民健康的惡性循環。

  工業化畜牧,指的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強制提高生產效率、最大化產量及利潤,而投資高密度圈養設備,用以快速、大量的提供人類肉食與蛋奶等的酪農產品。由於密集飼養的環境不佳,病菌大量滋長,往往必須投入大量抗生素等藥品,才能確保動物不染病致死。為了提高生產效率,統一化與規格化作業,往往從品種篩選就以換肉率快的狹隘品種為最佳選擇,在地多元物種反被淘汰;牠們被餵食混合了基改玉米與大量藥品的飼料,更別提在動物運輸與宰殺過程中遭受的恐懼與凌遲。根據世界動物保護協會的資料顯示,以雞來說,全球56億隻蛋雞中,有四分之三採雞籠飼養,雞籠層層推疊,雞隻幾乎沒有活動空間;以豬來說,全球13億豬隻中,有一半在工業化畜牧場中飼養,絕大部分母豬是夾欄母豬,他們無法轉身、拱地或發揮其他自然習性;以牛來說,為了在屠殺前增加重量,幾乎會餵食非自然穀物或灌水。最後,這些惶惶不安的生命終究成為我們餐桌上排骨飯或雞腿麵的主菜。如果,談動物福利太過清高,至少,我們就從自身飲食健康的照護談起,也必須重視現行大規模工業化畜牧捨本逐利、密集圈養、虐待動物所衍生的種種問題。

  因此,綠黨在環境永續、土地倫理、動物福利、人類健康這些核心價值與關懷之下,主張我們必須改變生產體系,首先,從工業化畜牧轉向傳統小農畜牧,因為規模小,業主才有條件進行妥適體貼的環境設計、照顧與人道屠宰。其次,地產地銷與友善畜牧由於必須增加勞力投入,也對促進在地就業有所貢獻,降低畜牧業的能源消耗,減低運輸動物過程中不人道的虐待與環境,更甚者能鼓勵生物多樣性的保育。綠黨主張在市政層級,應該獎勵小農進行友善畜牧、公開在地的農場資訊、營造地產地銷的平台,在校園內結合「糧食主權」的食農教育,而非一昧以「大規模」、「競爭力」作為政策目標。
  
  更進一步來說,我們認為食安與動物福利是唇齒相依的議題,所以必須同時倡議生命教育的推廣,重新連結大眾與肉食產品的關係,如果大家能知道餐桌上的肉食是怎麼養的、怎麼殺的、怎麼烹煮加工的;如果我們在大口吃肉的同時,能對上述過程有多一點點的理解,那麼動物福利與全民健康,才可能有所提升。

源頭管理同伴動物,讓毛小孩安居

  毛孩子們是很多人的心頭寶,愈來愈多同伴動物在少子化的趨勢中已逐漸成為人類的「家人」。然而,我們卻無法忽視,街頭流浪動物的增加,速度已經快到讓動物本身無法在街頭安居,也影響了人的生活。談到流浪動物的管理,最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TNR(trap、neuter、return),即捕捉、結紮、原地安置。根據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的資料顯示,全台各地收容所,每年超過十萬隻犬貓被捕捉、棄養、最終因無人認領而安樂死!由此數據可見,每年台灣的街上至少超過十萬隻流浪犬貓,然而,TNR是否能夠真能減低流浪犬貓的數量?無論是Andersen等人2004年在《小動物》上發表的研究,或是根據Schmidt等人在2009年發表於《野生動物研究》期刊上都提醒「源頭管理」的重要性!對減量而言,從源頭降低棄養,會比在末端不斷結紮,來的有成效!Schmidt的研究更是指出,在同一區域的動物中若有「移入個體」,例如棄養,那麼無論TNR或捕捉移除的手段,長期而言,幾乎無法降低流浪動物的數量。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朱增宏執行長則強調:「政府必須解決的問題包括落實晶片登記、家犬絕育、動物福利及飼主責任教育、嚴格查緝動物虐待或疏於照顧案件、寵物業管理等,但政府願意為動保投入多少資源呢?很現實的狀況是,在各縣市的動保員額及預算都不足的情形下,將資源投入在源頭管理,會比投入在TNR更形重要!但是,此非意指TNR不能做,不同區域的TNR,有不同的問題,比如犬隻數量、照顧人力、動物行為的影響、動物福利觀念宣導、狗與當地野生動物共生互動狀況等,都需要因地制宜、甚至還要依每隻狗不同的個性去權衡、溝通。這才是TNR能否成功、狗是否真能好好活著的關鍵。訴求TNR全面合法,不能真正解決這些問題,反可能激化民眾的對立,不利於社區居民彼此間的溝通,最令人擔心的是可能導致動物被私刑對待。」因此,TNR不是不能做,然而,在經費及資源有限的狀況下,應從源頭開始管理。以狗而言,狗與人類共同生活的歷史久遠、兩者已發展出不同於其他類動物的情感與互動,甚至是依存關係,因此我們也希望能更審慎面對、解決流浪狗存在於街頭的種種動物福利問題,希望還是要從源頭減少流浪狗的產生。
流浪動物的出現,最大宗來自於「棄養」,棄養不僅止於家戶的棄養,同時也包括繁殖場的棄養與過量的繁殖。在本次焦點座談中,關於減少棄養,綠黨的同伴動物政策共識如下:
1、 嚴格掌握並稽查動物繁殖場,掌握動物數量:根據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的資料顯示,全台保守估計每年有16萬隻幼犬進入寵物市場,這還不包括「黑戶」繁殖場所流出的犬隻。這些繁殖場欠缺專業證照及考核制度,繁殖鑽法規漏洞,行政機關又無積極稽查,造成犬貓數量無法控制。綠黨主張,應全面清查、盤點全台寵物業現有動物數量,嚴格審核及換發繁殖買賣許可證照;犬貓離乳後立即強制植入晶片,確實登記繁殖買賣的紀錄。
2、 改善收容所環境,設置認養中心,提高認養率:結紮後的動物即便放回原處, 仍有可能遭受虐待,或是影響到人的生活,同時也無法保障街頭上的流浪動物福利。改善收容所環境,良好的安置等待認養,才有可能減低流浪動物數量及確保動物福利。
3、 落實生命教育及飼主教育。無論是繁殖場業者或飼主都需接受飼主教育後才能夠營運繁殖場或是飼養動物。
4、 每個縣市應因地制宜制定流浪動物處理辦法,如金門、澎湖等地由於地形地勢較封閉,執行TNR較有效果。相關的動物保護稽查、行政人力、收容空間、設備等也應藉由全盤縣市的辦法制定而被討論及設置。

討論/回應